最开始认为又是一本认知学励志睡前读物,或是成功学鸡汤,但读过之后还是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好书。虽然观点都没有多新颖,但组合起来的论述让我启发颇多。今天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阐述了两个基本观点:
1. 细微习惯产生的边际效应对于人生的改变。
2. 习惯是一种自发性行为,由触发,欲望,行为,奖励四部分组成。促进自己养成一个习惯就要从这四个部分做文章。
作者对于习惯的各方各面论述的还是相当清晰的,而且也很合理,很具说服力。
为了养成一个自己不情愿的习惯,第一我们要让触发可见,实际上是要让触发非常可见。假如触发抽烟欲望的是打火机,那么想要抽烟的你就把打火机放在自己能看见的最明显的位置。反过来戒掉抽烟就要让触发抽烟的引子离自己越远越好。
第二,我们要让行为的欲望足够吸引人。这一点作者讲的不是很出彩。文中举了一些快餐,广告的例子,这些东西制作得光鲜亮丽来引起观众的欲望。不过拓展到生活中,思路就不是很明确了。作者最后还是总结到我们要布置好自己的环境,让欲望更容易看见,更明显,blablabla,和第一点差不多。
第三,我们要让行为更简单。习惯的行为部分是最实际操作的部分。为了养成运动的习惯,不管怎么触发,怎么挑起欲望,我们最终还是要走上跑步机。所以就要将行为定义的足够简单。不是要每天跑20分钟,30分钟,而是尽量将习惯定义的容易完成,以保持每天的执行不间断。比如,每天只要换好衣服走上跑步机就算完成今天的习惯了。听上去很好笑,但是真正这么执行的时候,会发现真的走上跑步机,自己也就自动跑起来了。即使当天真的有事无法锻炼,从跑步机上跑两步立刻下来也不会造成任何心理负担。重点是让行为习惯每天得以很轻松地维持下去。促进触发、欲望、行为这三者的关联越来越紧。
第四,给予奖励。奖励和欲望是一对元素,有了欲望,我们会行动,行动过后获得了奖励,大脑就会对这个行为进行加权(人工智能看多了),长此以往,该行为触发最后变成自动化的习惯,比如那只听见铃声就流口水的狗。奖励部分的要点是,奖励一定要是每次行为之后立刻获得的,即使很小。不要做那种坚持三十天我就xxx的约定。后置的奖励无法让大脑产生反应,从触发到奖励的这个刺激循环也就无法建立了。
另一部分让我觉得很精彩的内容就是作者对于边际效应的阐述。每一个细小的习惯叠在一起最后塑造了我们这个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作者贯彻全文的一个思想。塑造习惯很重要的一点是重新布置环境。每一个环境的细节都会导致我们最终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坚持习惯的人并不是神,中途放弃的人也不是loser。他们的区别并没有大到基因的层面。可能只是计划用的日历究竟是挂在卧室正面的墙上还是收在抽屉里的区别。
还有一点也和我产生不小的共鸣。想要改变一个行为习惯,除了将视线放在具体的行为上,还应该改变Identity,自我认知。比如,一个普通的职员,想要让自己提升管理能力,他会选择增加沟通的习惯,增加总结的习惯。但一系列临时的改变在外人眼里多半会呈现出一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滑稽感。并且这些习惯因为做起来不符合身份习惯也很难持续下去。为什么?因为自我定位没有改变。如果从每天的一开始就以管理层的身份来看待自己。产生的变化将不仅只在沟通、总结这种点上。定位的改变带来了思考方式的改变,讲话的方式,行为的方式,甚至坐姿,平时开玩笑的内容都会产生变化,全方位的细小改变最后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